樊慰慈
樊慰慈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音樂學系專任教授
學歷:
箏演奏家、作曲家、音樂學者,「箏藝之研」創辦人,現任中國文化大學中國音樂學系專任教授兼藝術學院院長、中華國樂學會常務理事、中華國樂團行政總監、臺北市立國樂團藝術顧問,曾任行政院新聞局及文化部傳統藝術中心金曲獎評審委員、台新藝術獎觀察委員、中正文化中心音樂評議委員、《音樂時代》雜誌專欄主筆,專文並經常登載於《表演藝術》、《鋼琴藝術》(北京)、《秦箏》(西安)等專業期刊。 近年致力於箏樂的創作與研究,發表過開拓新指法的《音畫練習曲》系列作品(1999)以及《趣、夢、亂》(2003)、《星塵》(2008)、《眼神》(2009)、《賦格風》三重奏(2009)、《夜魔》(2010)、《鄧麗君》協奏曲(2010)、《阿拉貝斯克》三重奏(2011)、《稍縱即逝》(2012)、《克拉克爵士》三重奏(2013)、《阿拉貝斯克》協奏曲(2013)、《秋風幻影》(2015)等創作,以及《問天》、《瀟湘水雲》、《醉漁唱晚》、《梧葉舞秋風》、《龍朔操》、《廣陵散》、《空山》、《流水》等取材自古琴的改編曲。
箏啟蒙於廖運生老師,1977至78年間曾向陳蕾士先生學習。1987至94年間赴美、加34個主要城市舉行135場獨奏會及示範講座。曾首度將整場非西洋古典節目帶入美國著名的Dame Myra Hess紀念音樂會系列中,該場箏樂獨奏會並由古典音樂電臺WFMT進行現場實況立即轉播,隨後並在全美播出。2004年與2008年兩度參與江蘇省揚州市「中國古箏藝術學術交流會」名家專場演奏。2009與2011年兩度參與北京古箏藝術節名家專場演出,並分別應邀赴西安音樂學院執行「樂府講壇」高端講座,北京中央音樂學院舉行「現代箏樂講座」。2009與2011年擔任香港國際古箏比賽評審,2012年擔任上海敦煌古箏比賽評委,2014年參與首屆香港國際古箏研討會名家專場演出及演講。2015年先後赴南京、北京及廣州參與各項大型箏樂活動擔任演出及演講。
旅美期間,曾數次榮獲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與伊利諾州政府藝術協會所頒發的藝術獎、民俗藝術薪傳獎,並名列藝術之旅人才庫。早年曾獲臺灣第一屆金獅獎國樂比賽古箏成人組優勝亞軍,臺北市音樂比賽琴箏成人組冠軍及臺灣區亞軍,北京ART杯中國樂器國際比賽古箏青年專業組優秀演奏獎。獲得第九屆中國音樂金鐘獎(2013)理論評論優秀獎(專書《夕陽下的琴鍵沙場:國際鋼琴比賽制度與問題》)。
1981年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音樂系國樂組,主修理論作曲(師事馬孝駿、錢南章)。並赴美先後獲得西北大學音樂史學碩士及哲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李斯特鋼琴音樂演奏風格之歷史傳承與比較)。在音樂學領域中,主要以作曲與演奏間的互動及藝術環境之演變為研究經緯,關注面臨時代環境變遷中的「古典音樂」及「傳統音樂」,並思索中西音樂未來的發展動向。音樂學及音樂評論方面的專書著作包括:《琴鍵封神榜:國際音樂大賽相關資訊研究》(2001)、《飛越高加索的琴韻:俄羅斯鋼琴學樂派的歷史與傳承》(北京,2005)、《今樂曾經照古人:音樂文本、面相與評論》(2005)等。